忘掉阶层固化,一场新的“大分流”已然降临

2025-06-09 11:04:45 分享资讯

导语: “阶层固化”、“寒门难出贵子”、“中产返贫”……这些词汇弥漫在中文的空气中,成了一种集体焦虑。我们忧心于那条看不见却坚固存在的起跑线,恐惧于“拼爹”时代的无力感。

但如果我告诉你,我们可能正为一场已经结束的战争,储备着错误的弹药呢?当人们还在激烈讨论旧世界的“阶层”时,一个由AI驱动的、更彻底、更残酷的“大分流”时代,已悄然拉开序幕。

这次,衡量一个人位置的,不再是财富或出身,而是认知、判断与创造力的维度。

过去十年,中文互联网上最经久不衰的议题,莫过于“阶层固化”。无数的文章、讨论和迷因都在叙述着同一个故事:社会流动的阶梯正在收窄,个人奋斗的价值在父辈的财富和资源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从“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到对“润学”的探讨,再到对大厂裁员下“中产脆弱性”的哀叹,这种焦虑是真实的,它源于一个资源存量博弈时代的切肤之痛。

我们似乎都接受了一个默认前提:世界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的,就像一个已经搭好的金字塔,我们能做的,只是在既定的格子里奋力攀爬,祈祷不要滑落。我们计算着需要多少代人的积累,才能在一个一线城市站稳脚跟;我们焦虑于如何为下一代铺好通往精英教育的昂贵轨道。

然而,我们必须警惕一种认知上的惯性——用过去的地图,来导航一个全新的世界。因为就在我们为“固化”而焦虑的同时,一股前所未有的技术力量,正像地壳深处的岩浆,积蓄着足以重塑整个地貌的能量。这股力量,就是人工智能。

AI不是又一个“互联网+”,不是又一轮技术革新。它是一种范式转移,是足以溶解旧有社会结构的催化剂。它正在做的,是让“阶层”这个概念本身,变得摇摇欲坠。

正在加速到来的新的大分流

最近,硅谷创投教父保罗·格雷厄姆发了一条贴文:"在一段时期内,人工智能将拉大工作回报的差距。水平一般的程序员现在连找份工作都变得困难,但顶尖程序员的收入却比以往更高。"

他还说:"这种趋势从石器时代就开始了。技术进步总是会拉大工作回报的差距。底层的收入可以归零,而技术让顶层的收入不断突破。"

再看这张描绘人类技术发展的年表。#p#分页标题#e#

数百万年的几乎水平,到工业革命后开始抬头,再到我们所处的“现在”,那条红线陡然变成一堵垂直的峭壁。这条峭壁的背后,是技术演进速度的疯狂加速——曾经需要一个世纪去消化的变革,现在可能在五年、甚至一年内就完成迭代。

这种指数级的力量,正是由摩尔定律的余晖与加速回报定律的黎明共同铸就的,它让一切“固化”的企图都显得徒劳。

在一个如此剧烈变动的环境中,那些看似坚固的“阶层壁垒”——无论是基于资本、信息差还是特定牌照建立的护城河——都可能在一夜之间被冲垮。一家百年银行的业务,可能被一个由几个天才程序员用AI构建的金融应用所颠覆;一个依赖庞大师资的教育集团,可能被一个能提供个性化AI家教的平台所挑战。

旧世界的优势正在迅速贬值。当AI能以近乎零成本生成法律文书、商业合同、代码、设计图时,那些依赖牌照和流程知识的传统“中产”护城河,瞬间就被填平了。

过去,财富可以世袭,但在这个时代,对AI的认知和驾驭能力,却无法直接继承。一个对新世界麻木迟钝的“富二代”,其竞争力可能远不如一个能娴熟运用AI工具的小镇做题家。

所以,问题的关键变了。我们面临的核心挑战,不再是如何在固化的阶层中向上爬,而是如何应对这场全新的、围绕“认知”和“创造”展开的巨大分流。要理解这场分流的规则,我们有必要回望历史,去倾听一个在蒸汽与钢铁的轰鸣声中,关于人的价值的悲壮寓言。

大多数人正在进行一场注定失败的

本资讯链接: - 壹佰财经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