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中的情绪价值

2025-06-10 16:43:46 分享资讯

当人们在宏观上“赚不到钱”,就会在微观上“赚刺激”——盲盒把赌博阈值压到零钞级别,让情绪补偿像充电宝一样随手可得,却也让多巴胺账单暗暗累积。

在通缩时代,“情绪价值 / 花费”成了新的性价比。泡泡玛特给了刺激,蜜雪冰城给了社交,老铺黄金给了安全——它们共同满足了人们“低成本、快兑付、高可见”的心理契约,这才是爆火的真正底层逻辑。它们都在用极低门槛的花费,让消费者买到“身份感”。

把“下一次也许中大奖”的不确定感嵌入重复动作里,能在大脑中放大回报预测误差并且诱发更强、更难消退的多巴胺冲击,最终形成“付费—反馈—渴望”的闭环。

在学习大模型的过程中,这两年我也研究了很多的关于脑科学的书籍,本篇我尝试从脑科学与人类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分析爆火的泡泡玛特与Labubu。

很多人都在疑惑,在消费如此低迷的当下,为什么所谓的新消费异军突起了,不管是泡泡玛特,还是蜜雪冰城,亦或者说老铺黄金?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虽然真实物价在跌,但人们感觉到的“心理物价”在涨——必须用更少的钱换回同量甚至更多的情绪价值。

泡泡玛特:借用“盲盒+IP”把博彩心理包装成潮流文化,本质上是“低成本多巴胺”——变量奖励的瘾性机制,当宏观回报率下降,快、强、廉价的情绪刺激成为替代品——盲盒把赌博成本缩小到可日常化的“情绪快充”;

老铺黄金:在“储值+炫耀”双曲线上找到了比传统奢侈品更低价的甜点区,“安全感+炫耀感”二合一,在不确定时代,人们一边想炫耀(维勃伦效应),一边害怕踩空(资产焦虑)。黄金首饰把“炫耀”与“避险”打包出售,解决了炫耀悖论;

蜜雪冰城:把奶茶的身份消费降维到“5 元社交符号”,本质仍是“可负担的身份象征”——社交资本的折扣销售,在收入分层扩大的背景下,“喝得起的炫耀”满足了向上对齐的本能需求:我可能买不起海底捞,但同样能在社交媒体留下“我也在享受生活”的痕迹。

它们的共同点不在于经典意义上的“吉芬效应”,而是用最低可承受的成本满足阶层向上的身份想象——一种广义的“廉价身份经济学”。#p#分页标题#e#

接下来,详细展开分析一下变量奖励的成瘾机制。

1 │ 神经层:多巴胺的「预测误差」放大器

从大脑的运作机制上来看,多巴胺不是“快乐荷尔蒙”,而是“差异信号”。可预测=差异小,随机=差异大 → 成瘾风险随“奖励方差”单调上升。

  • 触发,电极记录显示,不确定奖励触发的 VTA→NAc(伏隔核)多巴胺脉冲幅度 >可预测奖励,大脑用 δ = 实际奖 – 预期奖来更新价值;δ 越大,学习强化越快;

  • 迁移,重复多次后,提示线索本身就能提前激活多巴胺——赌徒在按下拉杆前已感到兴奋,线索 → 渴望;奖品 → 满足;二者时间错位形成 长期驱动回路

  • 耐衰减,停止奖励后,VR 组行为衰减最慢(经典 Skinner 盒实验),大脑把“没有奖励”也当作可被解释的随机事件 → 行为不易消失

2 │ 认知层:三种心理错觉让人“停不下来”

近失效应 (Near-Miss),老虎机“两个樱桃 + 一个铃铛”,让玩家觉得“差一点就赢”,把失败编码成“几乎成功”,维持正向预期;

错觉控制,摇骰子用力、盲盒“挑盒角”,赋予自我操作感,降低风险焦虑

沉没成本 & 期望盾,“都抽 8 次了,再来一次一定中”,已付出 → 提升主观中奖概率 → 自我合理化继续投入。

3 │ 行为层:“多巴胺环”如何驯化重复行动

Cue → Action → Variable Reward → Dopamine Spike → Memory Consolidation → Craving → Cue…

本资讯链接: - 壹佰财经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