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三大支柱的共存战略

2025-06-18 10:16:52 分享资讯

目录

CBDC VS 稳定币

  • 双重货币制度的数字化

  • 混合结构的全球化趋势

  • CBDC的必要性

  • CBDC与稳定币并行结构的新范式

银行稳定币 VS 非银行稳定币

  • 银行稳定币的目标

  • 非银行稳定币的目标

  • 乐观论:功能的分化与共存

  • 悲观论:传统产业的重新整合

韩国版式稳定币战略

  • 政策环境与基本前提

  • 对国债抵押稳定币的政策判断

  • 银行主导的稳定币培育

  • 韩国版应对策略

引言

本报告分析了作为数字货币时代核心货币工具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商业银行发行稳定币以及非银行发行稳定币的结构性作用和相互共存的可能性,并提出了韩国版的制度化战略。传统货币制度的双重结构(央行货币+商业银行货币)在数字时代依然延续,而在此基础上新增的非银行主体的货币发行结构,使数字货币体系正向 "三轴” 模式演进。

各类货币在发行主体、技术基础设施、政策接受度、监管可行性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异,因此需要设计功能性分化和并行结构的共存政策,而非将其整合为单一秩序。本报告通过全球实验案例,审视了各种数字货币可承担的公共职能和技术局限性,特别强调 CBDC 作为国际清算和保护货币主权核心手段的作用、银行稳定币作为传统金融数字化工具的功能,以及非银行稳定币作为零售经济和 Web3 生态创新工具的地位。

鉴于韩国政策环境对货币主权、外汇管理、金融稳定的高度重视,报告提出以培育银行主导的稳定币为核心,将非银行稳定币限制在监管沙盒框架内进行有限实验的现实性策略。此外,报告也提出了能够确保公链与私有基础设施间技术中立性和互操作性的混合结构,可以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体系与民间创新的桥梁。

本报告通过分析韩国可以选择的数字货币制度化路径和技术基础设施战略,提出了既能与全球政策秩序保持一致,又能确保国家货币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方向。

报告目的与讨论范围

本报告旨在分析以法定货币为锚的数字资产在全球范围的发行与流通模式,并提出一套适用于韩国政策制定者与产业的制度发展方向。对处在其他监管地区的读者而言,请结合当地政策背景参考本报告内容。

本报告首先厘清了当前常被混用的两个概念: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与稳定币。两者虽都宣称与法币 1:1 挂钩,但在定义与用途上存在本质区别。基于此,报告进一步探讨 CBDC、银行发行稳定币、以及非银行发行稳定币可以如何以数字货币的三大支柱在链上环境之下实现功能互补与制度共存。#p#分页标题#e#

注:本报告中所讨论的 “稳定币”,专指以法定货币 1:1 全额抵押的稳定币。超额抵押型、算法型或收益型等其他形式的稳定币不在本报告讨论范围之内。

CBDC VS 稳定币 1.1. 双重货币制度的数字化

现代货币体系长期以来依赖于 “双重结构”,由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如现金和准备金)与由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如存款与贷款)共同构成。这种架构在制度信任与市场扩展性之间实现了良好平衡。在数字金融时代,这一结构依然延续,以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与银行发行的稳定币为代表。随着数字化的深入发展,以金融科技公司或加密货币企业为主体发行的非银行稳定币作为货币体系的第三支柱正在兴起,进一步重塑数字货币格局。当前的数字货币体系可归纳如下:

  • CBDC: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是实现货币政策、金融稳定、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升级的重要工具。

  • 银行稳定币:银行以客户存款或国债、现金等作为抵押发行的数字货币。其中存款代币是将存款 1:1 上链的形式,具有较高的法律确定性和监管关联性。此外,也可基于存款以外的资产(现金、国债等)发行,包括多家银行联合的稳定币项目等模式。

  • 非银行稳定币:通常由金融科技公司、加密货币企业等银行体系外的主体发行,并在公链上流通的数字货币。近年来也出现了通过与信托、托管、委托银行

本资讯链接: - 壹佰财经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