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以的战火,「烧」到了加密市场

2025-06-24 11:10:06 分享资讯

撰文:陀螺财经

近两周,全球的目光,都聚焦于中东。

作为中东最重要的两大强国,伊以的冲突,不仅意味着中东表面的和平被陡然打破,混乱持续升级,更是进一步的,在全球掀起了风浪。从目前来看,这一场由核引发的战争,不止让伊朗与以色列深陷其中,迫使代理人战争转变为正面对决,更是让美国也按捺不住快速介入,事态正逐渐扩大化。

在避险情绪下,全球市场陷入动荡,黄金、美元等硬资产快速上升,与之相对的是风险市场的风声鹤唳。不得不承认,伊以的战火,也正在蔓延至加密领域。

要聊本次的伊以冲突,绕不开伊核问题。事实上,伊朗的核计划比想象中要更早,早在 1957 年,正值冷战时期,为防止苏联势力南下渗透,美国与当时亲美的伊朗巴列维王朝签订《民用核能合作协议》,揭开了伊朗核计划的序幕。

1967 年,按照协议,美国向伊朗提供的一座 5 兆瓦的研究用核反应堆在德黑兰大学落地。1968 年,伊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正式确立其在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中和平利用核能的合法地位。20 世纪 70 年代的石油危机进一步催化了伊朗的核产业,依托高收益的石油出口,1974 年,伊朗成立原子能组织(AEOI),开始与全球各国开展核技术合作。来到 1979 年,随着布什尔核电站的两座反应堆完成约 80% 的建设工程,伊朗初步建立了相对全面的核工业体系。

转折点发生在伊朗伊斯兰革命。革命后,伊朗由从世俗化君主专制转向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标志着美国和伊朗蜜月期的结束。霍梅尼政权全面反美,美国也将伊朗列为封锁区,而核计划作为美国与伊朗合作的标志性产物,陷入沉寂。在两伊战争之后,霍梅尼意识到现代化军事系统的重要性,开始投入苏联以及其他国家的怀抱,于 1992 年与俄罗斯签订《和平利用核能协议》,两者随之启动高强度合作。

自 2002 年伊朗核问题首次被国际社会曝光以来,随后的十数年中,伊朗与其他国家针对核问题进行了多次多边谈判。2015 年,伊朗与美、英、法、德、俄、中六国签署《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其铀浓缩活动得以暂时冻结,西方制裁亦随即松绑。但随后特朗普的上台,再度让战局扑朔迷离,美国于 2018 年单方面退出协议并重启严厉制裁。受此影响,伊朗在核产业上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策略,并在 2023 年成功部署 IR-6 离心机,其浓缩效率较协议时期提升 5 倍,根据 2025 年的最新数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报告显示,伊朗已积累 408 公斤丰度 60% 的浓缩铀,逼近武器级核材料门槛。

今年 4 月,特朗普政府表示将重启伊核谈判,但在 6 月上旬,2025 年 6 月 12 日,联合国核监督机构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理事会正式认定伊朗未遵守其核义务,谈判不欢而散,中东局势急转直下。而在此之中,以色列,成为了最坐不住的国家。#p#分页标题#e#

以色列与伊朗的矛盾,由来已久,宗教意识形态的绝对对立决定了两者难以回避的对抗底色,而地缘政治与霸权的争夺更是让这一冲突螺旋式上升。伊朗一方面构建什叶派之弧形成对以色列的包围,另一方面又加码核技术,战略纵深本就不够的以色列在生存焦虑下疯狂打击报复,美国的默许支持更是让以色列有恃无恐。伊以在各方面都呈现出分庭抗礼之势,两者的代理人战争在近年来已然成为中东局势的基本盘,只是这一次,埋藏在暗地的代理人战争迅速转变成了明面对决的模式。

当地时间 6 月 13 日,以色列空军以「狮子的力量」为代号,对伊朗境内数十个核设施与军事目标发动公开空袭。伊朗不甘示弱,对以色列展开一系列的导弹和无人机袭击。此后,以色列和伊朗不断加大对彼此的打击力度与范围,国际社会介入。实际上,回顾伊以冲突的时间线,美国堪称始作俑者,由于美伊之间围绕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历史积怨、地区热点问题的深刻矛盾,其选择扶持以色列遏制伊朗的发展。而在本次冲突中,美国一边对外宣称和平谈判与不介入向伊朗施加舆论压力,另一边却在 6 月 21 日指挥美军炸毁了伊朗三处核设施,不仅进一步推高了冲突规模扩大的可能性,也显著增加了局势复杂度,进而威胁到全球安全。

地缘政治本就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核心关注点,受美国入局影响,冲击持续放大。针对美国

本资讯链接: - 壹佰财经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