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为王:稳定币竞争格局的重构与价值重心迁移

2025-06-25 14:27:03 分享资讯

撰文:Aiying Compliance

随着 Circle 成功登陆纳斯达克,稳定币市场也经历着一场结构性重塑。当市场关注 Circle 50 亿美元的市值与其稳定币业务模式时,一个更深层次的转变正在发生:稳定币的价值创造中心正从单纯的「发行」环节,向「创造、赋能和深耕应用场景」迁移。这不是简单的商业策略调整,而是整个行业价值逻辑的根本性重构。通过深入分析这一转变的驱动因素、市场格局和发展路径,我们将看到稳定币未来的竞争核心不在「谁能发行更多币」,而在「谁能创造和掌控更有价值的应用场景」。

一、价值重心迁移:从发行霸权到场景竞争

当我们剖析稳定币行业的发展轨迹,一个清晰的模式浮现出来:这个领域正从「发行为中心」向「场景为中心」转变。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由五重结构性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

发行环节的挤压效应。Circle 的招股文件揭示了一个关键现实:即使作为市场第二大发行商,它也必须将自身净利息收入 (NII) 的 50% 支付给 Coinbase 作为分销补贴。这种代价高昂的分销模式暴露了发行环节利润空间的实质性压缩。随着超额利润的消减,市场参与者被迫向价值链的其他环节探索,特别是应用场景层面。

发行环节的网络效应已固化。稳定币作为价值媒介,其效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程度——越多人使用某种稳定币,它就越有价值。这种典型的网络效应已经使 USDT 牢固占据了 76% 的市场份额,USDC 艰难维持 16% 的地位,其余所有竞争者共享剩余的 8%。这种市场结构已经高度固化,新进入者难以通过单纯发行新的稳定币撼动现有格局。

监管导向的根本性转变。全球稳定币监管框架正在从「防风险」向「促创新、重应用」转变。美国《GENIUS 法案》明确区分了「支付稳定币」与其他类型稳定币,为前者设计了特定的合规路径;香港于 2024 年 5 月 21 日正式通过并实施的《稳定币发行人条例草案》不仅规范了发行活动,更为基于稳定币的创新应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框架;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MAS) 则进一步将稳定币分为「单一货币稳定币」(SCS) 和其他类型,针对不同场景应用设计差异化的监管措施。这些监管趋势共同指向一个方向:稳定币的价值将越来越取决于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表现,而非简单的发行规模。

用户需求的质变。市场日益成熟的标志是用户需求从简单持有稳定币,转向通过稳定币解决具体问题。早期用户可能满足于简单持有「美元的数字版本」,但成熟市场的用户期待看到超越投机的实际应用价值。这一需求转变迫使市场参与者将焦点从「铸造更多代币」转向「创造更多用途」。

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考量。随着稳定币市场竞争加剧,单纯依赖铸币税和发行规模的商业模式面临长期可持续性挑战。发行环节的竞争将导致储备资金收益率竞价上升,挤压利润空间。相比之下,应用场景的开发能带来更多元化的收入结构,包括交易费用、增值服务费、金融产品收益分成等,为稳定币生态参与者提供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p#分页标题#e#

这五重力量共同推动着稳定币行业从「发行战争」向「场景竞争」转型。纵观行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识别出三个发展阶段:

  1. 概念验证期(2014-2018):稳定币作为一个概念被市场接受,主要满足加密交易市场的流动性需求

  2. 交易媒介期(2018-2023):稳定币在交易场景中的地位得到巩固,铸币量激增

  3. 实用价值期(2024-):市场焦点从发行规模转向实际应用场景的开发和价值创造

我们正处于第三阶段的开端,这一阶段的核心竞争将围绕「谁能创造更有价值的应用场景」展开。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理解这一转变至关重要,因为它将重新定义成功的标准和价值分配的模式。

二、场景深耕:稳定币应用的价值金矿

要真正理解「场景为王」的深层逻辑,我们需要穿透表面的技术论述,深入分析稳定币在不同应用场景中创造价值的具体机制。这种分析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表述上,而需要剖析每个场景的内在复杂性、现有痛点和稳定币技术的变革性潜力。

1、B2B 跨境支付与贸易金融:超越简单的「资金传输」

B2B 跨境支付的问题远比表面看起来更为复杂。传统的叙

本资讯链接: - 壹佰财经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